UploadFiles 资深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致富彩票

  • 景厚德(1916.4~2001.2),男,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1940年毕业于满州医科大学。1940-1942年在满州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任助教,1948年在湖北医学院药理室任副教授,1950年任协和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讲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教研室助理研究员。1963年调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药理室工作,198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5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报》和《中华儿科杂志》编委等职务。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余年,其间培养了大批高级科研、医疗人才及医疗科研管理干部。参与并主持过心脑血管、计划生育、青蒿素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普鲁卡因与毒毛旋花素作用的比较研究”、“青蒿素的抗疟作用研究”、“鸽子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棉酚的避孕作用研究”和“鹌鹑快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制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等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有些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主持了与日本津村顺天堂制药株式会社合作有关科研项目的开发工作。主审并校译过《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方法》等书。
  • 谢宗万(1924.5~2004.8),男,江苏省江都市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大学学历,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曾任生药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药学会理事兼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英语可熟练阅读及写作,多次赴日本、伊朗、马耳他、菲律宾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或考察。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师带徒1名。
    主要从事中药品种的本草考证及中药资源、中药鉴定及药学史研究,包括历代本草药物品种的考证、澄清中药材混乱品种及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在国家中医药局重大课题“《中华本草》编纂研究”中,担任总编委会副主任、本专业编委会主任;“中药品种理论研究”获1992年度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发表论文230篇,论著有《中药材品种论述》等36部。获198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1997年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颁发的中国药学发展奖中药奖。
  • 王孝涛(1928. 6~),男,浙江省平阳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51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药科。原中药炮制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老师。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药典委员会第四、五、六、七届委员,国家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国家中医药局中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名誉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民间中医药协会理事等,中国社会经济调查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特约编委,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学杂志等5个杂志的编委、顾问。
    从事中药饮片炮制和道地药材质量科研工作58年,进行炮制沿革、原理、工艺及饮片质量标准等系统研究,完成毒性中药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商陆、芫花等国家和部局级课题。获部局级奖6项,院级奖7项。编撰出版中药炮制专著9部,其中获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1部、院级奖2部、全国首届优秀医史文献图书银奖1部。发表专业论文110多篇。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表彰证书、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1994、2000年获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局颁发的“为培养中医药人才作出了贡献”荣誉证书;1992、1993、1995、2003年获中国中医研究院颁发的突出贡献奖荣誉证书。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师承继承人1名。多次为“中药炮制师资班”、“西药学习中药班”、“中医中药班”及国际进修生讲授中药炮制学,1981年应邀赴日本讲授中药炮制学,受到国际好评。
  • 高晓山(1928.7~2012.12),男,河北省丰润县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1954年大连医学院本科毕业,1962年本院西学中第三班毕业。先后在药理研究室、中药理论室工作,曾任中药理论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曾兼任全国中医学会中药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委员,《中华本草》编委,药性理论专业编委会主任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药学委员,《中西医结合医学》第四卷药学编委。1993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退休。
    主持完成“病理生理条件下中药十八反实验研究”,获1993年院级三等奖(第一名);主持完成“中药治疗急症的基础药理研究--上消化道吸收中药的理论与实际”,获1992年院级三等奖(第一名);主持完成“中药十八反新涵义的确认--妨害治疗”,获1993年院级二等奖(第一名),首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大奖赛中国赛区金奖,美国赛区功勋金奖;“黄连致溶血性黄疸毒性及其防治研究”等。发表有关中医药理论、医史文献、本草研究论文百余篇。主编《中药药性论》(首届医圣杯国际中医药学术著作论文评奖委员会一等奖,1996年国家医药局首届优秀图书二等奖);主编《中药十八反研究》(首届医圣杯国际中医药学术著作论文评奖委员会优秀奖)。
  • 章育中(1919.12 ~),男,江苏省常州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昆明)化学系,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攻读药物化学,获硕士学位。1949年秋回国,1950-1957年在北医药学系任教,1957-1981年在医科院药物所分析室工作。1981年到中药所建立分析化学室,任该室主任五年,兼本院和本所专家委员会委员、本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曾任《药学学报》和《药物分析杂志》编委达二十年。1990年4月退休。
    主要从事中草药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在1981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的“新药氢溴酸山莨菪碱”课题中,负责药材中山莨菪碱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质控;在1985年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的“正柴胡饮冲剂的研制”课题(排名第三)中,负责中药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质控。四十年来发表科研实验论文50篇,主要发表在《药学学报》和《药物分析杂志》上,主要是将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于中草药成分的分析。主编《薄层层离及其在中草药分析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78),是国内最早介绍薄层分析中草药的专著,多年来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与他人合编《薄层层析法和薄层扫描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薄层扫描法方法学和应用的专著,受到读者好评;是《中药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6册的编委,该书对中药的整理和提高在国内外起了重要作用。被国务院侨办认定为美国归国华侨,享受“早期回国定居专家生活津贴”待遇。1978年起培养硕士生5名。曾为WHO派来的外国进修生进行短期授课;1986年受中国药学会委托举办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学习班三次,全国来京学员近二百人;1986年受九三学社委派到银川和乌鲁木齐讲学二周。
  • 章荣烈(1922.1~2013.01),男,福建省惠安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1941年毕业于沈阳医科大学药学系,药学博士,获日本药师执照。历任国立沈阳医学院讲师、副教授、生化学科主任等。1955年调入中医研究院,任研究员,历任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创建基础研究室和经络研究所。第五、六、七、八届(20年)全国政协委员兼华侨委员会,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委员。任WHO顾问,东京药科大学和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客籍教授,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日医药协会理事等。能阅日、英、德、俄文献。1990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退休。
    创“战地饮水消毒片”(首位)用于朝鲜战场,解决转战过程战士饮水问题。1959年经两年半西医学习中医后从事中医药研究。1970年建立肿瘤和生化研究室,开展抗肿瘤中药研究。1975年发现猪苓多糖(757)的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首位),在肿瘤临床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获良好疗效,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创“连续动态观察单只小鼠血液生化指标超微量测定法”(首位),大量节约实验动物,扩大长期系统观察例数建立简便法。应邀出席WHO、瑞士、美、日、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国际会议和学术讨论会,均获良好反映。著译《失羟麻黄素--简史、化学、药理、临床、应用》专辑,中国药典1953年版药品鉴别方法说明,癌的分子生物学,猪苓多糖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国灵芝研究概况(日·英)等,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获1977年中医研究院先进工作者奖,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先进工作者奖,1981年第8回国际药理学会奖,1988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等。50余年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都在独立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