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彩票

您现在的位置: 致富彩票> 专题> 科普园地

科普园地

足跟痛不一定是长骨刺

文章来源: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望京医院骨科•吴夏勃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1日 点击数: 次

 

来看足跟痛的病人经常会说:“大夫,我脚跟痛,想拍张片子看看是不是长骨刺了?”在这些患者眼中,足跟痛是被骨刺扎出来的,但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足跟痛患者,有的有跟骨骨刺,有的则没有。有跟骨骨刺的人也并不一定都会出现疼痛,许多没有足跟痛的人,在做足部检查时反而发现有跟骨骨刺。足跟痛是因跟骨及其周围组织损伤,造成无菌性炎症而引起的。下面就来谈谈足跟痛的致病原因、特点、治疗方法和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导致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在医学上被称为“跟痛症”,是一种以足跟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的常见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及肥胖女性。导致足跟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来简要说说。
 1.跟下脂肪垫炎:跟骨下方有一个脂肪垫,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震荡,缓解重力对跟骨的冲击。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硌伤,以及长时间站立行走的压迫刺激,均可使脂肪垫发生无菌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甚至增生、疼痛。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跖筋膜位于足底,起自跟骨结节前下方,向前止于足底前部,有保护足底重要组织、维持足弓稳定等作用。长期站立工作或者是扁平足,会使跖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筋膜的起点即跟骨结节前下方处,会因反复的牵拉刺激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形成无菌性炎症并出现疼痛。日久还可出现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后上部,其周围有许多小滑囊。滑囊的作用是减少活动时跟腱的损伤。穿不合适的鞋发生过度摩擦或长时间走路,均可刺激滑囊导致发炎,继而出现疼痛。  
 4.跟骨骨骺炎:该病多见于6~14岁的少年儿童,由过多跑跳或运动不当所致。  
 5.其他:跟骨高压与跟骨周围筋膜炎等,均可导致足跟部疼痛。  
 
中医学对足跟痛的认识
 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足跟痛的病因病机被分为3类:  
 1.气滞血瘀:局部血行缓慢,致瘀血阻滞、脉络被阻、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2.寒凝血瘀: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且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3.肝肾亏虚: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足跟部行走,肝主筋、藏血,肾主骨、藏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痿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足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足跟痛的特点
 1.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感,压痛明显,压痛点在跟骨下负重区及其内侧。X线片可见跟骨负重区下方的软组织影像密度增高。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站立或走路时,足底或跟骨前下方疼痛,压痛明显,牵扯足底跖筋膜可使疼痛加重。有跟骨骨刺者,X线片可见增生。但跟骨骨刺的大小与跟部疼痛程度不成正比,足跟痛在经过治疗疼痛消失后,跟骨骨刺仍然存在。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疼痛可因走路过多而加重。患者局部压痛明显,踝关节背伸、跖屈时疼痛加重,不能踮脚。部分患者的X线片可见局部钙化影。  
 4.跟骨骨骺炎:足跟后下部疼痛,走路可现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患者跟骨后下部压痛,有轻微肿胀。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线增宽。  
 5.其他:由跟骨高压与跟骨周围筋膜炎所导致的跟部疼痛散在,压痛较广泛,久走久站后症状会加重。  
 
 足跟痛的治疗
 1.   中医疗法: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温通经络,补益肝肾。  
 ⑴中药:  
 内服:气滞血瘀型选用七厘散、跌打丸。寒凝血瘀型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服用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外贴:活血止痛膏、狗皮膏、关节止痛膏等。  
 外洗:取海桐皮、艾叶、红花、刘寄奴、酒大黄、川椒、川牛膝、茯苓、泽泻、路路通、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青皮等,酌情加减,水煮熏洗,每日1剂。  
 ⑵推拿按摩:手法操作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温通经络,消肿止痛。常用的方法是,点、按、揉、压足跟部痛处,捋顺足底经络,归挤足跟两侧,循经点穴,揉按太溪、昆仑、涌泉、大钟、三阴交、照海、然谷、承山、阴陵泉等穴位。  
 症状表现不同,推拿按摩手法有异:  
 跟下脂肪垫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膝屈曲60度,先用拇指揉压足跟下,手法宜和缓,再用手掌根部拈揉推捋足跟,然后双手对合,掌根扣压足跟两侧,实行揉按,最后点按涌泉,拿捏太溪、昆仑、承山等穴。  
 跟腱止点滑囊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膝屈曲60度,医者一手拿住患足,先令踝关节跖屈,以另手拇指指腹揉按跟腱及止点,拿、弹跟腱,再令踝关节背伸使跟腱紧张,另手小鱼际揉压跟腱及滑囊处,最后拿捏小腿三头肌,点按承山、太溪、昆仑、涌泉等穴。
 跖筋膜炎:患者仰卧或俯卧,下肢伸直。医者坐于足的一侧,先点按揉压足跟下及跖筋膜,再做分筋、理筋、捋顺跖筋膜,点按涌泉,拿捏太溪、昆仑等穴,最后在足底行擦法,以足底发热为度。  
 ⑶小针刀疗法:小针刀疗法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技术,疗效确切,多用于经其他疗法治疗效果不佳的跟下脂肪垫炎、跟骨骨刺和跖筋膜炎患者。  
 ⑷针灸治疗: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经、足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主穴: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等。  
 配穴:痛及小腿者,加承山、阳陵泉以柔筋止痛。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血瘀者,加膈俞、太冲以活血祛瘀。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复溜以补益肝肾。  
 操作:太溪、昆仑用互相透刺法。申脉、照海向足跟底部刺。其他穴位常规针刺。灸法有很好的温通作用,寒凝血瘀型患者可灸。  
 2.西医疗法。
 ⑴消炎镇痛:对疼痛不甚者,可选服布洛芬、消炎痛等药物,也可外用药膏治疗。  
 ⑵封闭疗法: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适用于疼痛较甚、压痛明显的患者。可用曲安奈德或复方倍他米松加利多卡因,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做痛点封闭。  
 ⑶手术治疗:对跟骨高压症引起的疼痛,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做跟骨钻孔减压治疗,以减小髓内静脉压力,缓解疼痛。
  
注意事项
 1.减少足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要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  
 2.穿鞋要略:宜穿宽松的软底鞋,如旅游鞋等;走路时可在足跟部加上厚的软垫,或使用足跟垫,以减少足跟部的刺激和损伤。  
 3.理疗热疗:除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疗外,晚上临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左右,或将足部置于有加热作用的电暖气、电手炉、红外线灯、家用理疗仪等设备附近,这样做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对缓解疼痛很有帮助。   
 4.对使用外用药的患者,用药前最好用温水泡脚,然后再外用擦剂或膏药。  
 作者简介:见本刊2009年第5期《专家门诊》栏目。(摘自《家庭中医药》杂志 编辑 王丹丹)
收藏】【打印文章

致富彩票相关的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