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彩票

首 页 所况介绍 机构设置 专家简介 学术成绩 合作交流 学科建设 教育情况 党群园地 普法教育 ENGLISH
站内搜索:  
所况介绍
您现在的位置: 致富彩票> 所况介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国家级研究中药的专门机构。自1983年起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中药研究所经过五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文献、中药品种鉴定、化学、质量标准、炮制、制剂、药理、毒理和新药研发等的科技骨干。全所现有职工400余人,设有中药理论与本草文献研究中心、中药生药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中药制剂研究中心、中药炮制研究中心、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中药药理研究中心、中药安全评价中心(GLP)、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中心、中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新药研发中心、青蒿素研究中心、中药数据中心和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办国家级专业学术期刊《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及科普期刊《家庭中医药》。设有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等187项,获科研成果国家级奖19项,部局级奖62项,院级奖175项;开发新药32个;出版中医药著作182部;发表论文4275篇。2011年我所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被授予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中药研究所构建了中药理论、中药产业关键技术、中药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等完善的中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平台。中药理论研究重点进行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原理、炮制原理等研究。中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中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重点进行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炮制、中药制药工程化以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研究,为中药产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中药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中药新药创制的核心环节,重点进行中药信息与数据挖掘、活性筛选与药效评价、化学提取与分析、中药制剂、中药代谢及安全性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中药研究所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等单位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与世界卫生组织、日本、美国、奥地利、澳门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科技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
中药研究所现有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拥有中药鉴定、制备工艺、生物技术、质量控制、药理毒理等现代实验研究的专业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馆藏中药及有关专业图书期刊4万余册。
 
现任领导
 
所长
陈士林,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CGCM(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曾任香港理工大学访问教授,并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接受专业培训、哈佛医学院Mclean医院做访问学者等。现兼任“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药典传统中药咨询组顾问等。
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并担任Pharmaceutical Crops共同主编,CHM、《药学学报》副主编,PLOS ONE等十余种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在国际上创建了基于ITS2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体系,完成专著《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通过全基因组解析提出灵芝为首个中药基原药用模式真菌,论文在《自然 通讯》发表,被Nature China 选为中国最佳研究亮点推介。完成了260 余种中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编著《中国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180 余篇,包括平均IF>10的国际著名期刊 Nat Commun、Biotech Adv、PNAS、Nat Prod Rep、Biol Rev 等, 论文被引用7100余次。
 
党委书记、副所长
朱晓新,男,1959年1月出生,医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GLP中心主任,唐氏中药研究中心主任。
学习经历:198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9年于上海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中医基础专业);1996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专业)。1996-1998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工作经历:1975.12-1978.1,山东省临沭县医院,中医学徒,中医内科临床;1982.12-1993.8,山东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助教、讲师,教学、中医内科临床;1996.10-1998.12,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中药药理学研究;1998.12-2002.10,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研究员、研究员、科研处处长,中药药理学研究;2002.10-2012.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二级),中药药理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科研管理。2013.01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学术兼职:北京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活血化瘀、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第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第十一、十二、十四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客座教授,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世界科学—中药现代化》、《中国天然药物》、《亚太传统医药》等专业杂志编辑委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中药理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药理学科带头人,中药研究所中药药理、药代动力学科学术带头人。
专业及成绩:
专业: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心血管药理)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新药的研发。
成绩:近6年,以第一负责人承担的国家级课题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含重点项目1项)、重大药物创制3项、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5项、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1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专项1项等。以课题组主要人员参加科研课题9项。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各3项,均排名第一。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授权1项。在核心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主编专业书籍6本。
 
副所长
边宝林(1961~今)男,研究员,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科研处长;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
从事中药研究工作近30年。带领科研团队,对中药地黄(包括: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地黄地上茎叶部分等)朱砂根、茉莉根、莲子心、白薇、鸡血藤、附子、槐米、丹参、穿心莲等十多味中药进行了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等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工作。多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级课题10余项,发表中英文学术研究论文60余篇,编著3部(主编),获得国家中药二类新药证书2项,各种部级、院级科学技术奖励6项,标准物质证书1项,发明专利1项,先后培养研究生20余人。
在国际交流上,与日本津村株式会社、日本静冈县里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进行双方合作研究、培养研究生;多次往返于日本东京药科大学、日本东京星药科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埃及国立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格拉兹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组织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3次,参加总人数达200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0余次,大会报告 8次;组织全国中药饮片和中药化学学术会6次,参加总人数达1000多人;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50余次,大会报告:20余次。
2010年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科带头人;
2006年被并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五期间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2012年山东省泰山学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副所长
杨洪军,男,1972年7月生,医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中药新药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中药防治血管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学术兼职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
根据中西药研发路径的不同,提出中药新药设计的基本框架,即以“组效关系”与“构效关系”相结合,包括:基于临床数据与文献信息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基于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中药有效成分辨识、基于系统建模的中药新药组方优化。按照 “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对元胡止痛片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含药肠吸收液的体外药理研究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脑心通胶囊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近5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九、第十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一);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主编著作2部;主持开发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
网站致富彩票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电话:010-64032658 邮编:100700
京ICP备11006657号-1